一江清水入點軍:宜昌版“南水北調”

圖為調水水源地清江隔河巖水庫。湖北清江畫廊旅游開發有限公司供圖
出隔河巖,過丹水,穿文佛山,補楠木溪……
與城區江北一渠連通兩河六庫相比,江南片區“引清江水入點軍”,則像宜昌版“南水北調”。
12月10日,清江水系連通及生態修復工程開工。這一工程將點軍區6條河流和清江水系連通,統籌解決江南片區發展用水緊缺問題,為宜昌城區提供戰略應急水源,同時改善江南片區河流水質,促進河道濕地自然修復和生態升級。
取水口處風景秀麗生態優良
點軍區聯棚鄉楠木溪村,楠木溪水庫壩址,也是聯棚河的上游。
點軍區農業農村局副局長吳廣群介紹,楠木溪水庫建于1974年,是點軍區飲用水重要水源地,原承擔聯棚鄉、點軍街道及區直機關的生活供水任務。
“引清江水入點軍”主隧洞(暗渠)終點就在楠木溪水庫大壩上游200米處。這條長約23公里的暗渠,從清江隔河巖大壩上游的長陽龍舟坪鎮厚溪村取水,一路向北“畫”了半個橢圓,就到了楠木溪。
從厚溪村到楠木溪村,開車大約需要80分鐘。清江水通過暗渠自流至楠木溪出口,根據隔河巖水庫水位的高低,需要140分鐘至150分鐘。
宜昌市水利技術推廣服務站站長曾凡榮介紹,隧洞全程無動力,憑借水位落差實現自流。考慮隧洞沿線的地質條件,設計方案對三分之二的隧洞進行混凝土襯砌,既保證了隧洞圍巖的安全穩定,提高供水的可靠性,也保證了隧洞的密閉性,減少輸水滲漏和外部對水質的影響。
厚溪村風景秀麗,生態優良。取水口對岸,就是倒影峽農莊。家門口的水能送到宜昌城區,農莊老板覺得很榮幸。
一年調水量接近一個武漢東湖
隨著城市的發展,水系變化,水資源減少;而生活、發展用水需求增多。此消彼長,城市在喊“渴”。
吳廣群說,目前楠木溪水庫日常蓄水量約250萬立方米,僅維持著周邊楠木溪村和長嶺村部分村組約3000人生活用水,設計功能大大削弱。下游的聯棚河,在優先滿足供水的情況下,流量嚴重不足。
引清江水到點軍后,楠木溪水庫日常蓄水量將接近609萬立方米,供水功能增強。為配合蓄水,楠木溪水庫大壩將加高9米,目前水庫加高擴容前期工程已經啟動。
曾凡榮介紹,一期工程中,主隧洞將在長陽龍舟坪鎮金盆村開出一條支線,止于長嶺河泉水村牛頭灣,實現對長嶺河的補水。
據介紹,一期工程完工后,預計年調水量0.85億立方米,接近于一個武漢東湖水量。
戰略高度系統謀劃
宜昌市水利和湖泊局黨組成員、工會主席向陽介紹,實施跨區域跨流域水系連通,對點軍區聯棚河、橋邊河等生態補水,統籌解決宜昌江南區域(宜昌新區和點軍區)發展用水,改善點軍境內水生態水環境,增強水體自凈能力,提高水體健康保障能力,系統修復和改善區域生態環境。
引清江水入點軍,并不是終點。
水電氣是城市生活的血管。供水水源單一,城市應對供水突發事件能力就會大大削弱。
雙水源保障,是地級及以上城市應急備用水源建設的基本要求。據介紹,目前宜昌城區正在逐步形成南有清江、北有黃柏河與長江互為備用的水源格局。未來還將研究供水過江通道。這為清江水穿越長江,實現清江水源和黃柏河水源互為備用的城市供水格局提供了可能。(記者 萬龍云)
記者手記:水環境,是檢驗一個地方生態質量、發展環境的重要標尺。
宜昌水資源豐富,但局部分布不均衡的問題客觀存在,也成為整體高質量發展的制約因素。
正因為如此,宜昌遵循“節水優先、空間均衡、系統治理、兩手發力”的新時代治水思路,實施“南水北調”工程。
宜昌因水而生、因水而興、因水而美。可以預見,清江之水入點軍,其生態效應、發展效應、惠民效應必將充分顯現出來。